肾的保健药,肾保健药有哪些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肾的保健药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肾的保健药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哪些药物伤肾?
肾脏是仅次于肝脏的药物代谢器官,肾功能不全时会出现多种代谢产物、药物或毒物在体内蓄积,引起水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,导致多器官功能失调。
常见的具有肾毒性的药物有:
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具有镇痛及抗炎的药物,可通过削弱肾血管舒张引起AKI(急性肾损伤),其危险因素包括CKD(慢性肾功能损伤)、心力衰竭及药物诱导,剂量越***生AKI的风险越高。
抗菌药:氨基糖苷类(新霉素肾损害最严重,庆大霉素损害也较明显),大约90%以原型从肾脏排出,可引起肾小管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,最后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。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,青霉素类由于过敏反应造成急性间质性肾炎,也可导致低钾血症。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可增加氨基糖苷类的肾毒性。***霉素B主要是肾小球血流量的改变导致的肾损伤。喹诺酮类可出现轻度的肾毒性反应,表现为肾水肿,肾小管轻度炎症。磺胺类药可出现结晶尿产生血尿、肾绞痛甚至急性肾衰[1]。
抗肿瘤药如顺铂、甲氨蝶呤、多柔吡星。
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。
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卡托普利、依那普利等。免疫抑制药环孢素、他克莫司。
抗骨质疏松药二磷酸盐以及各类利尿药,放射造影剂、传统中药(雷公藤、斑蝥、关木通、蜈蚣等)均具有肾毒性[2]。
参考文献
[1]李嘉俊.非甾体抗炎药致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、发生机制、预防与治疗方法的研究分析[J].北方药学,2017,14(08):185+184.
肾脏通过尿的形成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泄出去。也就是说,肾将我们体内产生的垃圾排泄出来,所有的垃圾都要经过肾,被身体吸收后多余的药物也会来到肾脏,然后通过肾脏排出体外。
就像时间长了水壶会生锈一样,通过肾脏的药物越多,我们的肾内积累的药物垃圾就越多,就会产生毒性。
那么,有什么药物会引起肾脏毒性呢?
可引起肾损伤的治疗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,如对乙酰氨基酚、阿司匹林、布洛芬、吲哚美辛等。
第一种,使用大剂量非甾体抗炎药数小时后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,表现为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及少尿,停药后通常可逆转。
第二种,非甾体抗炎药尤其是对乙酰氨基酚使用三年以上,可导致不可逆的肾毒性,称为镇痛剂肾病。该肾病的原发性损害是***坏死伴慢性间质性肾炎。
第三种,肾间质肾炎,这种情况比较少见,患者通常血清肌酐升高伴蛋白尿。此时如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,则肾功能可在1~3个月内得到改善。
李阿姨今年52岁,不久前,她因双下肢初选浮肿而来到医院进行检查。检查结果出来后,李阿姨吓了一跳。原来,她一年前在某家药厂工作,为了“脸色红润、排便顺畅”,便借着工作之便,每天从厂里拿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回家服用。殊不知服用后,竟引起了肾功能病变。
使用药物不当也可引起急性肾损伤
急性肾损伤,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减退,诱发的因素有多种,凡是能够造成肾脏损害的都可引起急性肾损伤,其中包括不正确用药。
目前发现的伤肾药物有以下几类:
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;
消炎止痛药等非甾体抗炎药;
抗肿瘤药物、造影剂、利尿剂;
少数中药,包括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重要,比如天仙藤、广防已、关木通、青木香、龙胆泻肝丸、排石冲剂、甘露消毒丸、冠心苏合丸等等中成药。
临床上,诱发急性肾损伤的因素有几类,主要有肾前性,肾后性以及肾脏疾病。其中,肾前性是由于当血液灌注进肾脏之后,通过滤过形成尿液再出来,如果尿液出不来,则很可能是因为肾脏灌注不够而引起急性肾损伤。
肾脏是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,特别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,一些药物可对肾脏产生直接毒性作用或通过过敏反应造成肾脏损伤。药源性肾损害的临床表现五花八门,包括腰痛、尿色改变、尿量改变,尿里的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、眼睑或下肢水肿及贫血和高血压;有的病人出现非特异性表现,如乏力、食欲减退等;当然,也有的人什么感觉都没有,只是体检时才发现肾脏出了问题。
在临床上,可以引起药源性肾损害的药物多种多样,主要有以下几种:
一、抗生素
1、氨基糖苷类:庆大霉素、阿米卡星、萘替米星
2、β内酰胺类类: 1代头孢菌素、亚胺培南
3、多粘菌素类:多粘菌素B
4、磺胺类:复方磺胺甲恶唑
5、喹诺酮类:左氧氟沙星、曲伐沙星
6、糖肽类:万古霉素
7、***霉素B
二、非甾体抗炎药:布洛芬、保泰松、阿司匹林、复方阿司匹林(APC)、氨基比林、对乙酰氨基酚等。
三、肿瘤化疗药
顺铂、甲氨蝶呤、丝裂霉素C、5-氟尿嘧啶等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肾的保健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肾的保健药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lpbw.com/post/32105.html